由蘇州市歌舞劇院傾情打造的大運河題材舞劇《河》昨晚登上福州海峽文化藝術中心舞台,驚豔當地觀眾。□吉克 攝
全國巡演已橫跨三省,場均上座率達70%以上——
舞劇《河》盡顯江南魅力
□蘇報記者 姜鋒
昨天晚上,舞劇《河》在軟糯委婉的蘇州評彈聲中登上福州海峽文化藝術中心,以曼妙舞姿為觀眾演繹了一條流淌着款款深情的“姑蘇運河”,展現了深厚燦爛的江南文化。
自今年3月3日首輪全國巡演啓動以來,《河》已橫跨江浙閩三省,先後走進無錫大劇院、慈溪大劇院、餘杭大劇院、麗水大劇院和福州海峽文化藝術中心,為觀眾獻上了一場場精美絕倫的表演,平均每場演出上座率達70%以上。
每到動情之處 不少觀眾眼中噙滿淚花
由蘇州市歌舞劇院傾情打造的大運河題材舞劇《河》在創作理念、敍事結構、舞蹈編排、舞美意象等方面都進行了大膽的創新與實踐。
女子羣舞的婀娜娉婷、男子羣舞的剛健爽朗、三人舞的靈動、雙人舞的柔美……觀眾們化身於女主人公“茉娘”的夢境中,感同身受初遇男主人公“他”的欣喜與註定錯失的惋惜,最終,這一切都幻化成“茉娘”夢中隨舸而上、逆流而行的執着。演出中,人物命運的起伏時刻調動着觀眾的情緒,每到動情之處,不少觀眾眼中噙滿淚花。正如舞劇總編導楊威所説:“我們用茉孃的眼睛,看到了那一世的深情……”
5場演出下來,演出團隊也深刻感受到觀眾們飽滿的熱情和難掩的感動。每當演出結束,劇院內掌聲雷動、經久不息;演出結束後的簽名見面會,觀眾們圍繞在主演們的簽名台前久久不願離去。
創新敍事策略 成就當代審美“心理舞劇”
“舞劇《河》的舞台是個可稱為‘裸眼3D’的立體空間,在這個波光掩映、水流潺潺的空間中,影影綽綽地漂浮着一張寬大的牀面;與這張絳紅色牀面一道漂浮的,還有一位悠悠忽忽、虛虛幻幻的女子……這是一種頗具新意的舞劇敍事策略!場刊上簡潔的提示是‘故事從夢中起航’。實際上,這部舞劇的‘故事’何止是從夢中‘起航’?它的全部故事都在夢中閃現、在夢中串聯、在夢中尋覓並在夢中苦戀……”原文化部藝術司司長、文化科技司司長於平表示,《河》是一部具有當代審美的“心理舞劇”,是楊威作為女性編導深深體驗到的“運河姑蘇”,是“人家盡枕河”“鄉思在漁歌”的“風情姑蘇”,是園林、盆景、玉雕、刺繡、評彈、崑曲……所物化、所象喻的“人性姑蘇”,“一言以蔽之,就是‘運河姑蘇’款款流淌的一往情深……”
在蘇州市舞蹈家協會副主席許鈺民看來,《河》中音樂、舞美、新媒體設計無不展示出國內藝術創作的全新理念和製作方式。“多媒體影像技術與舞美創新技術高度融合和運用,使我們看到了《河》以解構傳統舞台視覺營造的方式,重構起主題、意象、語言與舞台的融合理念,實現了主觀意念與客觀真實的相互投射。”許鈺民表示,大量使用微型吊景取代傳統的移動實景,也極大地釋放了舞台空間的表現力,成為詮釋作品主題不可缺少的語言要素,使物理舞台變為詩化舞台,心理空間與物理空間相互疊加、交相輝映,兼具着美感與創意的雙重藝術效應。
完美演繹的背後 是劇組成員的辛苦付出
在巡演過程中,所有演員不顧高強度的演出,在劇院、在酒店,堅持每天練功。舞美工作人員往往是凌晨剛拆除演出舞台,中午就馬不停蹄地趕往下一個演出場地,再次開啓舞劇演出的準備工作。13天內輪換5個劇場,舞台拆除、裝車工作強度可想而知。而後勤保障人員肩負着統籌協調好每一位演出人員的安全出行、健康飲食、舒適入住,經常“倒時差”忙碌着。舞台兩側、劇場後台、音控室、化妝間、服裝間,都能找到他們忙碌的身影,有的化身“蜘蛛俠”飛檐走壁,有的化身心靈手巧的“繡娘”縫補道具,每個人都是多面手。
蘇州市歌舞劇院院長李莉告訴記者,期盼這部凝聚着全體劇組人員的心境高度、演繹深度和創作熱度的舞劇,迎來破繭成蝶的華彩時刻,成為一部“有筋骨、有道德、有温度”的舞台藝術精品,用動人的演繹傳承運河文脈、“活化”運河精神,打響“江南文化”品牌。
《河》由蘇州市歌舞劇院與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聯合出品,首輪全國巡演還將走進珠海、南寧、重慶、長沙、南京等城市。